《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劝学》教案 篇1 教学……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 篇2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
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孙权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 篇5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教案 篇6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