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精品】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写字练习,给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变成本单元的生字。
能力:
1、联想词语的新型练习。
2、连词组句的练习。
3、排列错乱的句子。
4、阅读练习,继续训练默读,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能力以及想像力。
5、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爱、写出爱、展示爱、奉献爱的以“爱”为主题的活动。
情感:
1、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的教育。
2、教育学生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1、联想词语。2、排列句子顺序。
查阅资料: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数:4课时
板书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5
家庭(父母)(儿女)(孙子)(上学)……
或:家庭(住房)(家具)(电器)(冰箱)……
或:家庭(成员)(亲情)(和睦)……
公路(宽阔)(汽车)(尾气)(环境)……
教室(宽敞)(桌椅)(家具厂)(工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字练习,给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变成本单元的生字。
2、词语的新型练习。
3、连词组句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就会变成本单元新学的生字。你来试一试。
(一)看题自己试着填写。
分()子()寺()术()今()
真()传()充()躺()差()
部()咪()
(二)两个人互相检查。
(三)分别将这些字组词。
二、看到每组第一个词语,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照样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一)看例子。
例:公园(树木)(花草)(茂盛)(美丽)……
第一个词公园,我们想到公园里有什么(树木)树木旁长着什么(花草)花草长得怎么样(茂盛)看到茂盛的花草你感觉怎么样(美丽)……
相临的两个词语有一定的联系,要通过联想完成。当然联系是多方面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如公园(树木)(高大)(引人注意)()
(二)自己试着填一填下面的空。
(三)指名说,大家订正。
家庭(父母)(儿女)(孙子)(上学)……
或:家庭(住房)(家具)(电器)(冰箱)……
或:家庭(成员)(亲情)(和睦)……
公路(宽阔)(汽车)(尾气)(环境)……
教室(宽敞)(桌椅)(家具厂)(工人)……
三、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句话,再抄写下来。
(一)老师我们望着笑眯眯地
老师笑眯眯地望着我们。(注意加句号)
或:我们笑眯眯地望着老师。
(二)出现了一座天边彩桥美丽的
天边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彩桥。
一、业1、2、3。
教学反思:在进行词语联想的时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去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排列错乱的句子。2、做阅读题。
教学过程:
一、排列错乱的句子。(15`)
(一)读题明确要求。
(二)首先读懂各句话的意思。
(三)自己明确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自己试着排列一下。
(五)自己排列以后读一读,看合适吗?
(六)指名说排好的顺序集体订正。
(七)按正确的顺序读一读。
二、默读短文,按要求去做。(25`)
(一)自己读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二)指名读文,订正字音。
(三)说一说奶奶睡着了,小芳会想什么呢?
(四)请同学们到书上画一画,文中几次出现“阳光”,每次阳光指什么?(“阳光照在阳台上”“阳光钻进去”“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指的都是太阳光;而“棉鞋里有好多阳关呢!”主要指的是小芳关爱老人的行为及美好的心灵。)
(五)比较句子,体会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子表达,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1)棉被当然暖和拉!
(2)这棉被真暖和!
(3)棉鞋这么暖和。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提前布置回忆、采访。
回忆生活中别人给自己的爱:也可以开展采访活动,了解其他同学得到别人关爱的事情,随时做好记录。
二、选择、动笔
选择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一两段话,写己真实的感受。
三、交流、讨论
召开“爱就在我们身边”主题班会。
(一)采取朗读习作、讲故事、表演、展示图片和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现别人给予自己或他热人的挚爱。然后大家评议,可评出最佳习作、最佳故事、最佳节目……
(二)围绕“我们怎么回报别人的爱”展开讨论。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
四、献出爱心、分享快乐
班会后,落实讨论的。献出爱心,让更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同事知道应该回报别人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别人给我们的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一、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二、生动曲折的情节
这篇文章只有两千余字。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所表现的内容却丰富、饱满。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曲折生动,一波三折。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位美国伞兵在一家法国人的帮助下脱离险境的故事。一方面是美国伞兵运用智慧和勇气,两次冒险向这家法国人求助;另一方面,是这位法国妇女在第一次因帮助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之后,又第二次冒险救助美国伞兵。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气氛紧张、情节曲折紧凑,起伏跌宕,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人物形象塑造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显然,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后者。但对这一法国妇女的刻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再次的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正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作者在法国妇女的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却是含蓄、深刻的。
与此同时,作者用了相对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美国伞兵的困境(包括环境描写)和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第二次冒险经历,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为她精神的突现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独特巧妙的叙述视角
从全篇来看,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从故事主体部分来看,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样写的好处是:因为全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而显得真实,感人。同时,这种视角利于作者直接表达他对事件的感受,议论抒情更充分。而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则利于故事更加客观、完整的描述。因为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倘若换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作为叙述视角,都不会有这么完整、直接的情节描述。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勇气》篇幅短小,情节动人。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自读程序】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挑读
要求:用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解说:圈点、勾画、批注法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会发现,有些特殊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阅读若干段落后才能获得,此时,就需要有选择地读,即挑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对“勇气”的理解,只有进行挑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勇气”的含义。)
3.细读全文
要求:以每分钟300字的速度详细默读全文。
(解说:在前面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4.速读课文
要求:以每分钟500字速度默读全文。思考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解说:在前面阅读三次的情况下,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以“我”在那个军人午餐会上结识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美国伞兵开头,引出故事。结尾借一位空军将领之口说出我对故事中两位卓越人物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评价与赞叹。小说的发展与结局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以“勇气”为组材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另一个是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这一崇高信仰所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小说以两个人物的两种语气,谱写了那个时代人民要求和平的最强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比残酷,全文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生动,写法独具匠心。
(解说:通过概括段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自读点拨】
二战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语文教案 篇4
A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找出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圈,准备把它送给一条大瀑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齐读课题。
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到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读完课文后,是不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读书?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思考)
回到课文中,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
2、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提示学生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2、概括20世纪80年代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瀑布雄伟壮观,人们流连忘返)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3、汇报几年后的大瀑布的状况。
对比前后两次描写大瀑布景象的不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说说面对大瀑布的悲剧,人们的反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交流。
(2)体会关联词“……而且……再加上……”,并用这个联系词概括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是菲格雷特,你会说些什么?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B案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胡敏
评改: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周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4.提出不懂的问题。
[评:先感悟,后概括,再质疑,环环相扣,遵循了语文学习的原则,弘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评:由文本产生联想,思维是想象的翅膀,只有读懂读透,理解到了,才能根据文字展开合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自由说)
4.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5.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会在葬礼上演讲什么?请生准备,进行现场演讲。
[评: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6.由此你想到什么?
7.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课堂作业
谈谈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为什么举行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让生在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遵循了“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音、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重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透视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珍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局部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小朋友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同学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生长,但是却经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充沛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珍贵。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同学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同学学习和发明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珍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乐曲磁带、《种太阳》歌曲磁带。
2、丝绸被面或围巾。
3、课前安排同学观察阳光,充沛地感受阳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2、感受: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外面去寻找阳光、感觉阳光的温暖好吗?(带领同学到室外,指导同学寻找,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无尽。把同学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让同学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对话平台
欣赏
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让同学感受课文的文本美,与大自然的美互相呼应。)
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身想方法认识它。
(培养同学边看书边动手、动口的习惯,自身解决读书中遇到的困难。)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识字要有一个过程,对不同的同学要有不同的要求,给同学一个空间,让他们循序渐进。)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假如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方法帮助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猜猜猜。(看老师的口形,猜猜发的是什么音,看谁的生字卡片举得快,猜得对。)
(给同学留有一定的时间,充沛让同学自学——小组学——汇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同学的识字能力。)
朗读
1、自由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读:指名读、组内读。
3、接力读:每人读一自然段,比比谁读得好。
4、选择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以读为本,以同学为主体,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写字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用“也”练习说话。
2、小组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同学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身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身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开展主题活动《水果》时,我让小朋友每人回家制作一样水果玩具。有一位小朋友用半个空西瓜皮制作了一辆小推车带来幼儿园,小朋友很喜欢,都围着它嚷嚷开了,说还可以用西瓜皮做盏灯、做只船……,这使我产生了灵感。幼儿想象如此丰富,这真是一个极好的语言活动素材。于是,我设计了这次大班创造性讲述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画画、讲讲,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
2、 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 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 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 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三、 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
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
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 讲述)
请个别小组讲述
鼓励小组间相互讲述。
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反映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