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古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古诗 春日

管理员

摘要:

《春日》古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春日》古诗1  今天讲了古诗《春日》一课,进行了一次新……

《春日》古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日》古诗1

  今天讲了古诗《春日》一课,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我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课堂上的学习就按照我写的步骤去完成。

  学习的步骤是: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晓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第一步是由我简单介绍作者朱熹,然后带领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题目,有的说:春日是春天的节日,还有的说:春日就是春天的好日子对春字理解的对,但对于日字理解的不够准确,这也正是这节课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并没有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

  第二步的学习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习时我提出了几点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同组交流读。

  2、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诗句,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全班一同解决。

  这个过程我给了学生很充足的时间,学生学的也很积极。但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还停留在利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的意思,没有从内容上去思考问题。而对字词的理解也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机械的,没有经过大脑深加工的,学习的效果是低下的。所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从文章的内容去思考问题是我以后在课上需要重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一个点。

  第三步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个环节没能完成预定目标。学生乏味,教师枯燥。课堂气氛一度陷入尴尬。之所以造成这个原因,一是问题提的有问题,而是我没有准备课件。光凭学生透过文字去理解体会诗的意境是比较难的。我想如果配上图片,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会一下子被激发,入诗境,悟诗情就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并验证有课件的帮助能轻松的突破难点,我利用中午的时间简单做了一个课件,下午第一节课又继续讲《春日》这首诗。讲完后感觉还可以,下面把过程简述如下,请个位老师多多指点:

  齐读古诗春日

  师:作者是在天气如何的日子里到哪去做什么?你从哪些词当中知道的?

  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是从胜日这个词知道的,胜日就是天气晴朗的日子

  生:地点是泗水河边,我是从泗水滨这个词看出来的

  生:作者去寻找春天,寻芳这个词告诉我们的.

  师:大家理解的非常到位,如果你是诗人,到泗水边去寻找春天,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绿绿的小草

  生:我看到了小花

  生:我看到了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生:我看到了小花向我露出了笑脸

  生:我看到了可爱的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生:我看到了柳树绿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的美,如果把大家说的全放在一起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诗中句子回答我

  生: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们能读的让我感受到是无边的光景吗?

  生读的很到位

  师:你们能读的让我感觉到眼前的景色焕然一新吗

  生读的也很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春日的美景呢?(师播放课件)

  师:从大家的表情和赞叹声中我看出大家已经陶醉在这美景中,谁能用诗中的句子来抒发一下自己此时的心情和感慨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有感情的)

  生:无边光景一时新(有感情的)

  师:诗人此时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和陶醉闭上眼睛再一次和诗人一同回到那个美丽的春日。

  齐读全诗(深有感情)

  最后进行惜春教育,告诉大家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寻找自己人生中美好的春天。

  整个过程流畅,朗读基本上没有怎么指导,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当然这和上午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上午的学习我想下午也不会这样顺利。这让我想到,如果上午的第三个步骤像下午这样来处理,就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了。

《春日》古诗2

  原文:

  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①荣落:荣显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顷刻、急速。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丘园:家园,乡里。《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如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⑤坐:渐、行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将然辞,犹寝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纵使:即使。

  ⑧可堪:岂堪。

  ⑨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袁彪说:“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在。

  欲逐风波:想去追逐风波。

  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赏析:

  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 “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春日》古诗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优美的诗句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优美的诗句

  阳春白日风在香。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日》古诗4

  古诗原文

  虫飞丝堕两悠扬①,人意迟迟日共长②。

  春草满庭门寂寂③,数棂窗日挂空堂④。

  译文翻译

  断了的蛛丝和飞走的虫儿双双在空中游荡,春日缓慢让人觉得难度的时光好长好长。

  春草长满庭院而门内寂然无声,几缕阳光穿过窗棂照进空空的堂房。

  注释解释

  ①丝堕:蛛网坠落。悠扬:飞动的意思,形容虫飞和丝堕之后的飘荡之状。

  ②迟迟:日长而暖,这里偏重于长。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③寂寂:静悄悄的。

  ④数:几,几缕。空堂:空荡的厅房。

  创作背景

  《春日书事》是宋代诗人张耒所写的一首描写春日景物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除了第二句写情,其他三句都是写景。但这些写景却又都是围绕着写情铺展,从而把春日里那种寂寞无聊的细微感受,刻划得入木三分。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景物的小诗,题目叫《春日书事》,但所书之事不外是春天的小景物。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景中含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事”含有“抒怀”的成分,从诗中摄取的小事细景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春日闲居的寂寞与孤独。

  春日的景物多是动人的,但诗人不去描写春天的美景,却首先拈出“虫飞丝堕两悠扬”一景,有点大煞风景。蛛网坠落了,不会捕捉到虫子,“虫飞丝堕”暗寓万事落空,心灰意冷。“人意迟迟日共长”句,显示出主人公的'无聊与厌倦。“共”字,兼春日与人意两者而言,故言“共长”。大凡人在无聊的时候,就会感到日永夜长,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这句诗突出感觉上的日长,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绪不佳。“春草满庭门寂寂”是春日荒凉寂寞之景,春草长满了庭院,但门内却是静悄悄的,说明人迹很少。“数棂窗日挂空堂”句,承上句而来,因门内寂寂无人,春日和煦的阳光,只能透过窗棂,投射在空堂上。一个“空”字,见得堂内是空旷的,与上句的“寂寂”二字相呼应。一个“挂”字,把日光映在堂上的形象描绘得很逼真,有立体感。

  此诗称得上“思与境偕”(《诗式》),主人公的感情,诗的气氛与景物描写和谐一致。诗人专门捕捉索寞、萧疏、枯寂的景物来构造诗歌的形象,给自然景物罩上一层暗淡的色调。作者以不愉快的感情来选择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使景物染上主人公主观的感情色彩。又加上诗中的景物多是静态的,这就更衬托出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明显的,除了第二句写情,其他三句都是写景。但这些写景却又都是围绕着写情铺展,从而把春日里那种寂寞无聊的细微感受,刻划得入木三分。全诗四句,景皆萧萧,意则寂寂,其境沉沉,其情寞寞。诗人晚岁作诗虽“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宋史》本传),而此诗勾人春愁,极具兴味,深得唐人之致矣。

《春日》古诗5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喜爱的季节,这个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如花开得盛放,树枝上的嫩芽,小鸟在枝头唧唧喳喳地叫着,这一切都是春天的景象。而今文中介绍的《春日》就是一首描述春天的古诗,它的作者杜甫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本文从古诗《春日》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杜甫的`艺术手法、诗歌的意义和结合实际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古诗《春日》让人们体验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喜悦的气息。诗中杜甫用丰富而优美的词汇,如“翩翩新妇”、“带花连翠”、“含笑入画”等来描绘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明媚之美,意境十分高雅和出色。在诗中还描绘了春雨如丝,润物无声的情景,描绘了春天这个四季之首带来的盎然生气和自然之美。

  其次,我们可以从古诗《春日》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杜甫在诗中再现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敬意,用词汇简约而富有感情,传达出他对春天的喜悦与憧憬,这份情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作者以自然之美为依托,以感受与表达为视角,着力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之处,奠定了这首诗歌感人的基调。

  再次,杜甫在《春日》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他让一幅美妙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的脑海;其次,他用自然的形象来代表人的感情,诗中“含笑入画”指的是春天中的翠绿色、花朵的美丽,然而,这种景象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预示着人们的愉悦和兴奋;最后,他运用了形象、意境双重联想和象征手法,将春天的景象与慰藉人心的情感联系起来,既增强了感染力,同时也让我们阅读时领悟到了深刻的意义。

  另外,从诗歌的意义来看,杜甫通过诗歌描绘出了春秋无闲日的社会现实,这也是它的时代意义所在。作者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渴望和信仰。时代背景和深刻思考是古诗的重要品质,也是吸引人们喜欢读古诗词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古诗《春日》卓越地展现了春天的意象,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通过对杜甫写作思路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精深。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古典诗歌来品味和领悟自然环境和人类情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歌的内在意义,感受到诗歌远离法规的辉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的发现和思想来欣赏生活的美好之处。古诗《春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无以伦比的,它带着我们走进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喜悦。

《春日》古诗6

  《春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那么其中又富含哪些哲理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介绍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春日》古诗7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写春游的名篇,说它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光的明媚灿烂,而且抒发了诗人的愉快心情。这当然可以讲得通。但细味全诗,如此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思上,其实它以“象”表“意”,含有哲理,包藏着深刻的内蕴。

  “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话确实是在写景。胜日,指良辰佳日,也就是指天气晴朗,春意融融的日子。在这样好的季节,到郊外游览春景,嗅着花木所散发出的清香,自然是心畅神怡。而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映入眼帘,也会引起诗人“一时新”的美感。一时,这里指短时间。春天,虽然是花红欲燃,柳青如碧,但毕竟不要多久就会消失,故而抓紧机会观赏一番,以娱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泗水滨”,是在山东省东部。“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该水流经曲阜,孔子坟墓在近处。联系到诗的下面两句,就不难懂得其中的含蓄蕴藉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诗是寓理于景,即以景托意。等闲,寻常,随便。识得,认识到,领略到。照字面上去解释,这就是:一旦认识到春日的新貌,你就会觉得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景致,无不显示着春季来临的美好。其实,作此阐释,并未深入到诗髓。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其诗有清新之作,往往闪耀着哲理的.光华,这首诗亦不难探知到言外之意。泗水流经孔林,诗人会想起了长眠地下的孔子,思绪也会随着泗水的流向而被牵引过去。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夫子的崇敬之情,就以“东风”、“春”比作孔子,抒发自己重德的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透过颂春的字面,开掘内涵,可知是借此说明当人们接触并领受了孔子所告诫的在品德的修养上要勇于砥砺之后,就会使自己人格高洁起来,使思想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就象“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召一样,道理是相通的。这里,还说明了有“春”的感召,必然会有“万紫千红”的丽景,用这比拟得到崇高的精神陶冶,把高尚的品德化为行动,就不愁没有效果。“美恶不随天地老”(《全唐诗外编·〈楚泊亭〉其二》),美好的情操和恶劣的品质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化而移易的。这是说,美好的道德品行定会名垂青史,丑恶的东西亦能遗臭万年。

《春日》古诗8

  古诗原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翻译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像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

  注释解释

  选自《淮海集》。 秦观(1049~1100),宋代文学家,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丝: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jì)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春泪:雨点。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日的精巧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史湘云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古诗9

  原文: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显示全部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春日》古诗10

  赋得春日迟迟篇为梁封君年伯寿

  明代邓云霄

  南海扶胥口,洪波万里长。蓬壶东望近,隔岸即扶桑。

  扶桑高拂天门晓,天鸡唤起圆罗耀。缥缈仙人驾六螭,曈昽瑞霭翔三鸟。

  此日东皇弄早曦,条风佳气转春姿。钟山散彩收龙烛,若木擎枝度郁仪。

  辉射露盘偏泛滥,光浮兰砌更逶迤。君家箫鼓喧春昼,麟驭鸾旌相辐辏。

  红日高翻彩袖明,白云低绕银璈奏。白云红日共澄鲜,野马轻飞洞里天。

  已命羲如徐按辔,何须誇父急扬鞭。棋残柯烂不知午,桃熟椿芳正上筵。

  筵前恍坐壶公境,把酒负暄醺又醒。起视松阴偃盖平,渐看花影笼阶静。

  松阴花影久徘徊,春日如年引寿杯。自缘两珥承轮驻,不为单戈叱驭回。

  语燕流莺能缓唱,景圭昼漏莫相催。仙翁春酒宜长日,仙郎昼锦还依膝。

  鹤发犀鞶色映新,中台南极拥金轮。羡君爱日承欢暇,更长作安捧日人。

《春日》古诗11

  (20xx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致四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五、六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七、八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春日》古诗12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己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春日》古诗13

  一《宋授之所作美人欠伸图》

  春日深宫静,闲观女史箴。

  倦来俄起立,蝴蝶下庭心。

  ——元·凌云翰

  二《题四时花木四首》

  春日炫高霞,宫园花。

  暮归承宴罢,簪得一枝斜。

  ——明·刘崧

  三《斋居》

  春日敞柴门,春风来小园。

  菜苗随意长,无时言。

  ——明·孙一元

  四《刺绣》

  春日正迟迟,当窗理彩丝。

  鸳鸯慵不绣,绣女贞枝。

  ——清·宗粲

  五《湖上众禽尽以俗呼为题泥滑滑》

  春日正晴明,满园花盛发。

  劝尔竹木鸡,莫啼泥滑滑。

  ——宋·文同

  六《第一百六十二》

  春日涨云岑,故园当北斗。

  窈窕桃李花,纷披为谁秀。

  ——宋·文天祥

  七《次韵元默游萝峰寺》

  春日春风吹客行,好春元在最高层。

  千寻石上看流水,独自鸣钟何处僧?

  ——明·湛若水

  八《和少述春日四首》

  春日融融二月晴,春风蔼蔼百花明。

  少年嬉逐正应急,何处歌箫走马声。

  ——宋·沈遘

  九《晓景》

  春日映朝霞,新妆出绛纱。

  开帘惊宿鸟,倚树落危花。

  ——宋·龙辅

  十《承王子与伯仲枉顾敝庐…候奉次留题二首其二》

  春日寻芳偶未回,不知江上故人来。

  归来惊见留题处,踏破林阴一片苔。

  ——明·刘崧

  十一《湖边杖屦》

  春日逍遥湖上行,东风骀荡若为情。

  却怜随风舞,又见荷钱贴水生。

  ——明·刘琏

  十二《瀑布岭》

  春日云崖晴杳杳,东风山溜晓泠泠。

  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

  ——宋·华镇

  十三《春日二首》

  春日纷纷一段奇,无言桃李任春欺。

  要须及热芦湾去,莫看风吹雨打时。

  ——宋·吕本中

  十四

  春日融和上翠台,芳池九曲似流杯。

  合香殿外花如锦,不是看花不敢来。

  ——明·周宪王

  十五《秋夜》

  春日青山看碧桃,秋风落叶又江皋。

  无端忽作封侯梦,却是床头挂宝刀。

  ——明·岳岱

  十六《题左司壁》

  春日团团日未斜,东风满地散青霞。

  晓莺啼过落花雨,独立淮南宰相家。

  ——元末明初·张昱

  十七《海外实未尝见梅为赋一绝》

  春日追游载酒堂,名园疑有野梅芳。

  篱边水畔无寻处,只向风前认暗香。

  ——宋·李光

《春日》古诗14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1.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季重是三国时代吴质的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徐干等四人均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子山是庾信的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春日》古诗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②偷闲学少年。

  〔注〕①偶成:不经意写成的诗。

  ②将谓:就认为。

  ⑴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请简要描述。

  ⑵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⑴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丝飘拂的春日景色所感染。(2分)

  ⑵这首诗描绘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其中“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