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工匠 事迹 大国 人物

管理员

摘要: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  固……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他介绍说,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人员一丝安全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1987年,我不到19岁,从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装药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我看呆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徐立平回忆道。

  这堂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由于固体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导致发动机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员自己判断。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多年下来练坏了30多把刀具,手却越来越有感觉,药面整度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2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年轻就该有梦想与坚守。青春应该属于梦想,因为梦不断地去追求去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梦想人人都可以拥有,而能够一路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会遇到迷惘与挫折,这属于一个追梦者的人生滋味。看看这些“大国工匠”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哪一个不是呕心沥血,他们为了做好每一道工序,无数次做着同样的工作,进行着反复的操作。

  争做自己行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将简单的招式炼化成自己的'绝技,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通往工匠的路上砥砺前行,为公司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我们要不断地进步充实自己,扎扎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4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会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作为一名战斗在生产线的普通员工,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祖国多么需要能工巧匠,让我们用我们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为我们的企业献出一份力量。

  观看完之后,我们深受感动,这还激发起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5

  周建民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千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

  周建民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6

  他是“铁面的将军”,心中始终有一杆标尺。“再大的人情大不过飞机质量和安全”,工段内任何可能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没有人情可讲,盯人、盯责,一问到底、一查到底。在飞机线缆安装、导通等方面,飞机到哪个阶段应该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账。精益求精、对问题紧抓不放的精神,驱使他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发现问题“早举手”,坚决杜绝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

  在参与c919大型客机101架至104架机的研制期间,他带领团队解决驾驶舱顶控板、操纵台安装等关键问题,推荐全机卡箍的选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操作、加速生产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顺利进行。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7

  刘丽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

  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8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9

  抓进度不断推进生产提速

  他是“把哨的士兵”,牢牢把握生产节奏,守住任务节点。对于他来讲,庞大的系统工程丝丝紧扣,飞机上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当下耽搁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下一项任务开展,带来计划的大调整。为了推动相关工作高效进行,他盯设计,盯工艺,盯工段,盯自己工段以外的班组,电话盯,微信盯,第一时间保障现场问题解决。不把问题说清楚、解决好就绝不罢休的工作风格也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让人肃然起敬。正因为他身上的这一股劲,电子电气工段生产速率显著提高,同时带动C919大型客机全机电缆的上线速度、完成率、产品质量等的日益提升。“在解决问题上,我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为了产品质量、型号发展”。成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他的坚持,带动工段形成合力,促进型号研制架次条线解决关键问题,保障产品优化落实。

  作表率扛起责任有担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对大飞机事业的责任担当,源于他对“百年百架”目标的深刻认识。他深知,这一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因此更不能懈怠。作为工段长的周琦炜,在C919首架机首飞前夕,立下了“不完成首飞任务不刮胡子”誓言,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壮志豪情;在C919大型客机104架机线缆敷设期间,整整30天他坚持驻扎现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句话,“大家一起干,有问题找我,我都在”。他的以身作则,他的奋斗精神,使工段内团结一心,使大家为之感动,深受感染,没有一个人觉得苦,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最终顺利完成104架机全机导通节点。

  抓管理确保工作协同高效

  随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不断深入,为了确保完成生产节点,周琦炜对班组制定“军事化”管理,从班组出勤和上机工作时间进行调整,从班前会到中午用餐时间,从下午上机到下班,时刻按规定时间“走”,确保机上生产效率。他周一做好本周工作布置、周五做好本周工作总结,如班组成员遇到特殊情况,充分做好工作的协调安排,提高班组工作的连贯性。他与设计、工艺方紧密协作,推动多工位齐头并进,带领班组组员全力奋战,完成了数万个卡箍、超过十万个标准件以及线缆线束的敷设工作,保证线缆敷设万无一失。

  对于梦想,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对于工作,他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对于自己,他严格要求、不求名利;对于后来者,他悉心教导、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扎根一线13年、专注飞机电子电气装配技术的老员工,周琦炜用信心和恒心“两颗心”,扛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充分挖掘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众多急、难、险、重任务,带领团队共同推动国产大飞机电子电气装配一架比一架好、一架比一架快。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0

  从国内到国际的“24小时热线”

  休息前关闭手机,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冯新岩的手机却常年处于24小时畅通状态,不分昼夜,无论节假。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紧急求救”电话,这些求助可能来自山东省内外,也可能来自海外。

  2022年9月的一天,忙碌半天的冯新岩准备吃午饭时,收到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位电气试验人员发来的信息。对方请教他变电设备红外热像异常原因。冯新岩立刻放下碗筷,仔细分析对方发来的图像,并给出了缩短周期跟踪一段时间的建议。

  对于冯新岩来说,通过电话、微信帮省内外电气试验人员分析变电设备异常并给出建议,是三天两头就有的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专家热线”。

  2016年,冯新岩被聘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从业者传授实践经验。多年来,他累计授课600多课时,培训1000多名带电检测技能人员,被评为“国网技术学院优秀兼职培训”。

  如今,冯新岩的24小时不关机“热线”还变成了“国际热线”。这还要从距离山东3000多千米的巴基斯坦说起。

  2018年,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近900千米长的电力线路纵贯巴基斯坦南北。自2020年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电力铁军”就驻扎在默拉直流工程现场,带去了先进的电力技术,手把手地教“巴铁”兄弟实现电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冯新岩常常拨通国际长途电话,询问驻守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现场的同事们工程的运行情况。他说:“遇到专业上的问题,一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就这样,冯新岩成了默拉直流项目的场外专家。为此,有人开玩笑说:“冯班的技术不仅点亮了齐鲁大地的灯,也让巴基斯坦的灯火更加灿烂!”

  多年来,冯新岩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不断地带动着身边人,让“能手身边再出新能手”成为行业佳话。

  夜幕降临,俯瞰齐鲁大地,万盏灯火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当一座座城市沉浸在灯火璀璨、岁月静好中时,在远离热闹市区几十千米外的某座特高压变电站,冯新岩正和徒弟们对一台变压器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深夜,通过一系列综合研判分析确定设备健康运行后,冯新岩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有人说,作为万家灯火的“守光人”,冯新岩早已成为一道光,一道技术之光,一道奋斗之光,一道温暖之光。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1

  小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小徐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小徐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小徐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小徐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小徐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小徐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小徐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小徐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2

  “跟着师傅学技术,很过瘾。”郑志明的徒弟们对记者说。

  郑志明非常注重“传帮带”,在培训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年来,郑志明每年免费授课200多课时,先后带出了5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

  谢评周就是郑志明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他从一名一线装配钳工快速成长为工匠人才,31岁的他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技能专家。

  谢评周曾问过郑志明:“您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郑志明哈哈一笑说:“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说‘这就是某大工匠的师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们也被他敢于向技术难题“亮剑”的精神鼓舞。

  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着数十个攻关项目,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着一群为广西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车间班组里的“传帮带”一直是工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3

  小洪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小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小洪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小洪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4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方面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大项目,身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大项目建设中,也能找到艾爱国工作的身影。

  “很多人以为湘钢只研发、生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一个重大项目,焊缝质量同等重要。”华菱湘钢海工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说,“艾劳模就像一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2020年,华菱湘钢瞄准了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油田开发项目——流花项目。流花项目的导管架要求全部使用高强钢,华菱湘钢是国内第一家将新研发的'高强钢送去给项目检验的钢厂,艾爱国参与了焊接工艺的研究。然而,在实验室测试合格的焊缝,到了施工现场,却是另一回事。艾爱国很着急,接到电话,次日一大早便坐高铁到了珠海,在高铁上一个个核对焊接数据。从珠海站出来已是中午,到施工现场还有1个多小时车程,艾爱国拒绝了先吃中饭的提议,直奔目的地。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护面罩,艾爱国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工程师坐下来一一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现场工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老头,也许是一位“技术大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大……”“走,去现场看看!”艾爱国立马起身,几步蹬上铁架,“顺手”解决了这个重大工程的另一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工艺,通过了各方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目2.6万吨高强钢订单。然而,想找到艾爱国参与重大项目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人找艾爱国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片存档,艾爱国洒脱地说:“我哪里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心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一个目标。

  “艾劳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而发,感染着身边一群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一批“爱劳模”。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15

  本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采取各省级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推荐,与职工群众推荐、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材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对比遴选,从推荐人选中初选出5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再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专家评委会进行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艾爱国是我省焊接行业领军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由他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被评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建设,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

  省总工会表示,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内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仅2021年就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