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朱自清原文及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朱自清 读后感 原文

管理员

摘要:

冬天朱自清原文及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天朱自清原文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介  朱自清的《冬天》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

冬天朱自清原文及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天朱自清原文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介

  朱自清的《冬天》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读后感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这篇写于30年代的散文淡淡的却又充满温暖与诗意,朱自清先生是少数几个文笔细腻得能与女性媲美的男作家。文品如人品,朱先生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需要仔细体会、品位,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冬天的寒冷,会想起皑皑白雪和凛冽的寒风,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不是冷风飕飕、白雪漫漫的冬天,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可以微笑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我们不妨关注朱先生散文中的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动人心扉的原因之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深切反应了先生的感情。也难怪家人们站在家里对他亲切地微笑的那幕短短的画面他会一直不忘,还有妻子在漫天风雪里自在的样子——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先生的感受吧。冬情如春。冬情如春。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关爱,往往不注意朋友的叮咛,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鉴赏

  朱自清是一位怎样的作家?他的生前好友朱光潜用了六个字作了最精当的概括:“富于至性深情。”(《敬悼朱佩弦先生》)

  事实正是如此。朱自清那些抒发亲情(如《背影》《儿女》)、爱情(如《给亡妇》)、友情(如《我所见的叶圣陶》)等篇什,无不渗透着一片“至性深情”,感动过无数读者。《冬天》也是一篇抒发真情的散文,不过和那些详尽地叙事写人的文章不同,作者组织了三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片断,然后断而相续,互相映照,曲折有姿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冬天里的春天。

  第一个片断写父子之爱。父子数人围坐一桌吃豆腐的情节固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对比却多样而鲜明:一是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炉和雪白的豆腐对比;二是普通的食物(豆腐)和深厚的父爱对比;三是主要的即室外天寒地冻和室内温暖如春对比。第二个片断写朋友之谊。作者和叶圣陶(即文中所说的S君)以及另外一个友人在冬天的晚上坐小划子游西湖,显得与众不同,别有风味。值得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这个片断仍然突出了西湖的清冷和温暖的友情的反差,其实出现在作者笔下的西湖景色,如软软的水波、像银子一样闪光的湖水、淡淡的山影,无一不和纯洁朴实的友情相表里相映衬,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朱自清和叶圣陶等人的友情至纯至真,迥异于那些唯钱财权势是图的苟合之徒,确实也只有优美清雅的西湖山水才能为作者等人的友情写照传神,作者以后在《别圣陶》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论交略形迹,语默见君真。”朋友之交,不拘“形迹”,话不在多,心心相印,正可以移来作此文的注解。这个片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容易为今天的青年读者所忽略,在这里特地多说了几句。第三个片断写夫妻之情。这个片断的时间跨度较大,不像吃豆腐和游西湖只经历了一个晚上,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用“纵”的即按时间顺序的写法,把自己为何来台州、怎样把妻子接来同住、如何赁屋购物等一一写来,详加交代,而是巧妙地采取“横”的即不断展示空间的写法: 由大而小——从山城、大街到自己的住所;层层递进——从火把、松涛、鸟影到母子三人。这样写,既省掉了不少交代性的笔墨,又和前两个片断在风格上保持了一致。面对纷繁的材料而能举重若轻,动笔前苦心经营而成文后却不露痕迹,像朱自清这样高度的艺术技巧很值得细细咀嚼和琢磨。

  作者擅长景物(场景)描写。和多方形容、尽态极妍的描写不同,《冬天》的景物描写采用了白描手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宁可把“至性深情”蕴藏于逼真的场景之中,教读者自己去品味去体会,而不作架空的抒发和宣泄。第一个片断明明抒发了父子之爱,但作者吝啬到连一句赞颂父爱的话也不说,只是对铝锅煮豆腐作了细致的描述,然后用“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句带着孩子气的俏皮话作了余味不尽的概括。第三个片断用鸟影、火把等极写台州的冷清寂寞,自然是意在铺垫,以便最终突出母子三人并排而立的特写镜头,作为本段和全文的高潮长留于读者的视线之中。有些急性子的读者以为随着这一高潮的出现,作者必定会对这幅视觉效果极佳的特写镜头配上许多画外音——大抒特抒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了,没有料到作者只作了一番如实的毫不夸张的补叙:“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其中“满自在”三个字,真可谓言简意赅,音容宛然。讲究节制,注重含蓄,力求把真情自然地包蕴于逼真的日常场景之中,这正是朱自清散文不同于浪漫派作家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五四”以来不少散文佳作的一个共同的宝贵传统。读着这样的散文,你只会有真挚、自然、亲切之感,而毫无夸张、做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