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五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王振义提议实施他们团队历经8年探索、经历无数遍失败的尝试后才找到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最终达到完全缓解。
在瑞金医院的院史馆,我们找到了这位001号患者的出院卡。从这张卡片开始,那一年王振义和医疗团队一共收治了24例病人,其中23例得到了完全的缓解,剩下的一例加上化疗也得到了完全缓解。
王振义说:“所以当我第一年治疗23个病人完全好了,我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医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科学进步就是这样进步的`。”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2
1978年,王振义投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这是一种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经过八年研究、测药无数,王振义终于攻克难题。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无负担地使用药物,王振义放弃了专利申请,甚至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药物价格“打下来”,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被纳入了医保。他说“钱或名誉的事,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如今,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石刻上书写着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这八个大字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以期无数青年学子尽瘁科学,造福人类。
1979年起,王振义开始进行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寻找到一种可以用作诱导分化剂的.药物,是诱导分化研究成功的关键。
在艰苦的条件下,王振义带领着学生从确定研究方向到筛选诱导分化物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但王振义内心仍然无比坚定。他不断告诫大家:“万事开头难。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清贫与寂寞常常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厂家能够合成出全反式维甲酸。全反式维甲酸是顺式维甲酸的同分异构体,也属于维甲酸,在国内临床上已用作治疗皮肤类疾病,且价格极为便宜。
拿到全反式维甲酸后,王振义指导自己的研究生黄萌珥,将该药用于体外实验,看看该药是否对白血病细胞起分化作用。
在实验中,王振义惊喜地发现,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将早幼粒细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这证明了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不仅能成功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而且效果远远好于美国人报道的13-顺维甲酸的诱导分化效果。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刻苦钻研,终于收获了回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3
198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个问题在时任校长王振义的心头久久萦绕。
经费不足、设备不好、人员不够……面对薄弱的学科基础,王振义决心把眼前的难题一项项攻克。
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一花不足春,接力春常在,培养学生,王振义倾囊相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至今记得,王老曾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亲手修改了10遍。
20xx年,年逾古稀的王振义刚从临床一线退休,就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每周一次“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查询完中外文献,亲自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
如今“答卷集锦”《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多本,成为王振义留给年轻医生最好的礼物。
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4
王振义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开创了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特别是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2%以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这一成果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为世界白血病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振义还是我国成功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并制定了血友病分型的国内诊断标准,解决了临床诊断和疗效的基本问题,极大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王振义无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他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王振义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和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他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大部分捐赠给医院和学校,用于支持医疗事业和人才培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5
王振义在学习中医当中,体会到很多。
首先,中医药的理论、术语和概念,像肾、心、肝、脾胃、肺、气、瘟、寒热、亏虚、阴阳等,有些虽然跟西医名字一样,但含义不同;有些则是西医没有的。这要怎么理解?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中医常讲肾亏,肾亏的人常常表现为乏力、气色不好,脉象、舌苔等也会有相应的表现。中医讲,肾是先天之本。但是我在学习当中就体会到,中医讲的这个肾跟西医讲的肾并不相同。再比如说,伤寒,西医可能想到的是伤寒杆菌,这跟中医的伤寒完全是两个概念。还有“气”,中医常常讲气血两虚,我在学习当中就体会,这个“气”可能指的是能量,是代谢旺盛程度。中医理论中还有个基本概念,就是阴阳。阴阳又是什么……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慢慢领会这些概念怎么样用西医来解释。我想,把这些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解释清楚,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同行、中医药界同仁与国际医学界沟通的基础。
再有就是中药的量化不够精确规范。比如,一些中药的研究报告有抗病毒作用,但是非常可惜,剂量方面提得比较笼统,没有研究太深。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患者去看中医,同样的'病,不同的中医来看,处方药味和剂量都不同。
此外,要掌握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你们知道在国外的杂志上面发表中医药的文章有多少?这个量是很大的。这说明国内外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医药。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有事实,不能是虚的。我在一些国际知名医学学术期刊上看到有国内中医药研究人员做的循证研究,得出了让人信服的结果。我们讲中医是个宝,就要学会证明它是个宝,让这个“宝”不是一句空话。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6
医学的道路并非坦途。治疗好转的病人当中,有一些病人出现了复发。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使用的砷剂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说:“开始有人说我们给病人下毒,那时候我们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大概第四个复发患者完全缓解以后,我们看到了疗效,那一瞬间大家很开心。”
这是年轻的王振义、陈竺和陈赛娟三人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也正是治疗取得突破的.时候作为医生发自内心的笑容。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协同治疗方案”,也被称为“上海方案”,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首个被攻克的白血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7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生,江苏兴化人。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在医学界,王振义老师最著名的贡献,是创立“上海方案”,治愈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拯救了全球至少几十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过去10年,我有幸在王振义老师创立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跟随王老师继续拓展“上海方案”,希望利用这个方案为实体瘤癌症患者提供新希望。
2015年,在我入职后的第一个星期,就在研究所的新生见面会上见到了王老师。至今还记得那天王老师的给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像挤海绵一样珍惜时间做科研、以满足患者临床需求为科研目标、要诚信严谨地开展科研。
10年时间,王老师的“开学第一课”始终未曾间断。上周一学校开学,王老师以100岁高龄再次开讲,谆谆教诲青年导师和学生:要珍惜时间、要为病人服务,要诚信严谨。
我本人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一个叫p53的蛋白,这个蛋白突变以后患者预后很差,这类患者迄今没有特效药。我第一次参加王老师的开卷考试是在2018年。当时血液科就收治了一位p53突变的癌症患者,因此我被邀请去参加王老师专门为这位高危患者开展的“开卷考试”。会上,王老师创新性提出,可以为这位无药可用的患者使用老药地西他滨,通过全新的去甲基化机制来靶向p53。遥想1986年,王老师就曾经使用老药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一位生命垂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并取得了疾病的完全缓解,开启了改变癌症治疗领域的'“癌症诱导分化”时代。
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地西他滨治疗p53突变癌症患者老药新用治疗方案的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治疗方案对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疗效。我们的课题组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开拓“上海方案”,力争将其用来治疗p53实体瘤患者,努力在有生之年实现第二种癌症的治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8
他还抱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关注、重视中医药在白血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团队合作,引入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通过对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两药联合治疗方法的使用,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将这个方案研究得明明白白。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使中国占领血液肿瘤治疗制高点。
在王振义看好“一个病”的背后,是他在血液学领域一次次攻坚克难留下的一串串难以磨灭的中国医者足迹。与此同时,在事业的巨大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声誉之下,王振义学者的谦和、清醒和医者的质朴、诚挚也更加凸显。
面对外界对他个人的盛赞,他不断强调,“上海方案”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参与其中的.很多团队和名字都被他一一细数、强调。面对研发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效药”可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他放弃申报专利,无偿将药物和方案向全世界推广,只为让所有患者都能尽快获得治疗。
“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是: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王振义这样解释自己对于名利的淡泊。那么,他在意什么呢?答案他常常挂在嘴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病人康复,看到事业在传承。”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9
癌细胞能“改邪归正”吗? 王振义院士答:能。 这个答案,他苦苦寻求了近半个世纪。
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凶险莫测的白血病领域,大海捞针般找到了一把“钥匙”,神奇地打开了一个人类医学史上从未启开过的“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这可不是一般风险,是人命啊!”
1985年的一天,在上海儿童医院,5岁小女孩小静,高烧,口鼻流血,肛周脓肿,内脏多处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她患的'是令人胆寒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是“血癌”,是绝症,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发病急骤,死亡快。快到什么程度?从进医院到死亡,往往不超过1星期,甚至只有两三天。
血液病专家王振义时任第二医学院院长,他的夫人谢竞雄是上海儿童医院的儿科血液病科医学顾问,白天与主治医生诊治了这个病孩,晚上,她回家与丈夫讨论怎么办。
王振义看到发着高烧、出血的小姑娘正一步步走向“天国”,心里隐隐作痛,他试探着对孩子父母说:“我有一种新疗法可以一试。”
新疗法就是用全反式维甲酸作为诱导剂,试图让恶性细胞转化为良性。
王振义比喻说:“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常规的治疗方法是肿瘤细胞一定要杀掉。就是用化学药物的治疗,叫化疗。化疗有一个缺点,不仅是把肿瘤细胞毒死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我们这个治疗方法,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它弃邪归正。”
此前,诱导分化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国际上只有以色列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但从未应用于临床。风险可想而知。王振义也面临着一旦失败,家属迁怒于新疗法的压力。
但王振义仍然非常坚持。他认为首先因为体外培养证明这个药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变为正常,用药过程中也一直密切观察,确实发现肿瘤细胞在“好转”,更关键的是:“我的思想很‘端正’,我不是拿病人做实验,而是从病人需要考虑,为了挽救生命,冒险是值得的。”
1天、2天、3天……第7天,“奇迹”发生了。自“鬼门关”返回的小女孩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后,病情完全缓解……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0
1948年,王振义大学毕业后分派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48年—196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治医师、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由大内科趋向专业化,王振义选择了血液科,开始在内科专家邝安堃指导下从事血液学研究,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师。
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1953年,王振义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0月,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到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多名志愿军战士出现咯血、头痛等症状,初步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王振义提出不同意见,最后证实为肺吸虫病。
从战地返回上海后,王振义在临床中发现,部分口腔病患者在拔牙等小手术后出血不止,原因不明,普通止血法不起作用。他摸索着用石蜡替代硅胶,首次在国内成功建立诊断轻型血友病的方法。
任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60年,王振义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组副主任。在前后十余年余里,他的工作多次调动,当过医生,搞过基础研究,学过中医,当过半农半读医专的教师,甚至曾做好了一辈子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的.准备
1973年,王振义他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开始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不查房、不问诊时就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同时主编或参编多本血液学著作。但是,白血病研究迟迟没有进展。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1
王振义院士曾说:“要有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要对名利看得很淡。”
王振义家里一直挂有一幅国画,那是他最喜欢的画作——《清贫的牡丹》。
王振义说:“这幅画更能反映我的来源,石头里面怎么会生出牡丹?这就是反映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工作。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因此有了名气你就骄傲了?我不是的,我没有以为我做了很大的事情,我做了医生该做的`事情。”
再过两个多月,王振义院士将迎来100岁的生日,而这位年近百岁的医学泰斗,却认为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对病人负责。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2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院士除在“上海方案”中引入了砷剂,还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中药生蒲黄中分离出有效成分,并阐明其在防治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王振义院士指出,现在不少人认为中药就是中药,不应该把它研究分析得那么细。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过程为例,我国以前的一些疟疾多发地区,老百姓染病后会将中药青蒿汁液绞出来喝,发现效果不错,这种治疗经验被古代的中医记录下来。屠呦呦研究员起初研究青蒿时用的是传统中医药水煎法,发现好像没有效果,寻阅古籍发现当时老百姓用的是新鲜青蒿挤出来的`汁,就怀疑是高温煎煮把青蒿的有效成分破坏了,于是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最终研发出青蒿素,并弄清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王振义院士认为,中医药研究的第1步是首先要确信中药有效,第2步是寻找到其有效成分,甚至进一步弄清楚其作用机制。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王振义院士发现,中医理论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概念,但中医师通过辨证,发现一些中医的证候,比如血瘀证等的致病机制与西医中胆固醇的致病机制相似。因为胆固醇摄入过度,会在血管壁上沉积,进而发生血管阻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且常用到生蒲黄。
围绕生蒲黄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具体起什么作用,人为什么会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明确了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制及生蒲黄的所有成分,并从中找到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有作用的成分。王振义院士还提到中药麻黄与麻黄碱,《本草纲目》描述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20世纪20年代陈克恢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开始着手研究中药麻黄,其与同事合作发现麻黄碱有拟交感神经作用。其还从麻黄中提取到麻黄素和右旋伪麻黄碱等成分,并通过药理作用研究、临床观察证明麻黄碱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花粉症和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脊椎麻醉,以防血压下降。可见,王振义院士看好这种从中医药中寻找古老智慧和治疗经验的模式,也强调运用现代医学技术与方法明确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3
“我只不过看了一个病而已,怎么好意思做功勋呢?”王振义问。“那我们帮您算个帐,从您攻克的这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群发病率来算,三十多年下来,全世界至少有数十万的病人因为您完全康复,回归社会,这难道不是功勋吗?”王振义的学生笑着说。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创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放弃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药”,被誉为“中国药神”;他潜心研究血栓和止血,建设了血友病中国诊疗体系,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二十年每周“开卷考试”,深入思考和诊治疑难病例,言传身教,培养出一片血液学“人才森林”,还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王振义192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兄弟姐妹八人,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长大后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做出贡献。所以王振义兄弟姐妹都被送到了当时法租界的名校,他在读萨坡赛小学(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时候,祖母因为伤寒去世,使得小王振义萌生了学医后治病救人的念头。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留在了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工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4
有一次,口腔科医生来找王振义会诊,原来他发现有的病人拔牙后流血不止,用一般的止血疗法怎么都没有效果,而且查血液指标都是正常的。王振义反复追问病人病史也没有问出所以然,他就一头扎进文献中,终于查到英国已经有报道,这种被诊断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只有正常人的5%—25%,平时虽然并不出血,但小手术后却往往出血不止,而且一般的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特殊的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这个实验国外1953年刚刚发明,其特殊之处在于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硅胶在那个时候是新型材料,国内根本没有。王振义苦思冥想,最终决定用国内常见的石蜡代替硅胶,最后大获成功,1954年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凝血活酶检测的国产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
同时,王振义还找到了这种病的治疗方法,那就是输新鲜血,因为新鲜血里还有凝血因子,所以输新鲜血就相当于为该类病人补充凝血因子,而库存血经过冷藏、解冻等程序,原本含有的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已经失活,对此类病人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王振义撰写了相关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杂志》等。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成果也是血友病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15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关于王振义院士的故事,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摸索出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义院士还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一门四院士”享誉中外。
还有一个故事起始于王振义院士的晚年,他坚持每周参与科室讨论,让学生们给他“开卷考试”,他针对临床问题去做研究,下一次给大家交上答卷。
王振义院士本意是考自己,但他的“开卷考试”却激励和鞭策着更多的年轻人为攻克医学难题而努力。
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的75载时光里,桃李芬芳。他作为导师共带教了33名硕士,22名博士。而他的治学精神,则影响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医护人员。
“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座谈会”上,陈竺院士作为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对自己的恩师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陈竺谈到,自己和陈赛娟有幸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开门弟子”。他回忆起王老师当年手把手辅导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