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说课稿 篇1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我们家的猫》这篇课文分两段写了我们家的大花猫。第一段先总写大花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猫古怪的具体表现。第二段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了花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因此,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写得真实、具体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②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会用“勇猛”“生机勃勃”造句。
操作目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借助“预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等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质疑,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1-3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质疑导入
首先,回忆课文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并要求学生说说怎么理解的,接着,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第一课时质疑情况提出教学目标,即了解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这一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给学生学习以明确的导向、定位)
(二)尝试自学
1.提出要求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这一特点,上课伊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本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具体描写大花猫性格特点的语句。
猫的特点 具体描写
老实
贪玩
尽职
2.学生自学
3.自学反馈
以填表格的形式分段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如:读第1自然段,填表
(安排学生自学,要有要求,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要有评价,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圈画批注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品味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研究学习课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训练学生思维。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写具体的。同时,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强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接着,教师进一步说,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①能换成②吗为什么
①说它老实吧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②它很贪玩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句式①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拿出来重点训练,让学生领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恰当。学习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注意到。
(在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训练朗读,读有要求,有评价,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猫的“老实”“尽职”固然可爱,猫的“贪玩”也允许学生喜欢,突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训练形式)
2.学习第2自然段
本段学习重在选取典型的语言让学生品味,并通过语言训练想像思维,训练语言表达。
首先,让学生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表演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想像大花猫的心理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体会大花猫的可爱)
接着,让学生比较句子:①和②哪句更好为什么
①……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联系以前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比较,学生不难明白,第①句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后“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喜爱猫的感情的句子,句①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一句,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有意把“踩”说成“画”,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语言训练思维,学生可以从“与主人比赛”“给主人娱乐”等方面想像,只要合理就行,没有标准答案,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
然后,对“丰富多彩”“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模拟猫的叫声进行理解。
(词语理解的方式很多,形象地理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对大花猫给自己解闷和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心理进行想像,感受猫既乖巧又倔强的性格特点。体会猫的特点,进行表情朗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本节的教学中持续保持“创设情境,重现知识的形成进程;增强互动,调动学生的探知热忱”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给学生发明参与课堂的机遇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将知识与技巧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二、说教材
(一)胶体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过研讨教材发明,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讨的不是某种物资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变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质,所以知识方面与第一、二册教材接洽不大,是对初中教材中“溶液、浊液”知识的深刻与延长。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察看、研讨物质的新视角,是较为生疏的范畴。本节课将通过摸索出胶体、分散系的概念、特征、根本性质,为第2节课“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请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联合本节课的特色,及本着在学习进程中施展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动身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懂得胶体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帮助学生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联合任课班学生的特色,如:学生对化学科目充斥兴致,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好,擅长把握课堂重点,肯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赞助学生懂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懂得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利用图片、实物引课,联合课件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微观世界直观化;借助创设问题、探究实验的情势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手脑齐动,知识、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导。所以,我设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学法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两种化学科重要的学习办法来获得新知,锤炼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以上我对胶体这节课的认识和针对学生状况制订的学习目标、办法,我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部署教学环节。
通过展现硫酸铜溶液,沙子与水震动后的悬浊液,色拉油与水震荡后的乳浊液,提出第一个问题:三种液体的区别是什么?直观的引诱学生温习初中化学中“溶液、浊液”的相干知识,赞助学生回想、归纳溶液、浊液的特色;再进一步提问:三种液体的雷同点,从“混杂物”角度切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概念—分散系,并展开学习;然后再通过问题: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范畴相区别,也为下面对胶体的学习埋下伏笔。
接下来,立即紧扣“分散质粒子的半径范畴”提出问题:“有没有微粒半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呢?”来展开分组实验,让学生来制备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 AgI胶体和AgI沉淀,通过对照两者的差异让学生真实感受胶体的特点,非常自然的导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问题:胶体的概念,并从本质上,即微粒半径范畴回扣前提,让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的认识形成系统,归纳理解。
由于胶体知识与前面知识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胶体性质理解上的难点。在这里,我又设置了一些问题,来总硬朗验,分散难点,先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比较胶体与沉淀的区别,让学生领会胶体的“较均一性、较稳固性”的特点;再对胶体、溶液进行光照实验来比较,启示学生用物理原理解释丁达尔现象,让学生理解这一检验胶体的简易方法;接下来类比生涯中的“张网捕鱼”问题,借助“网眼与鱼的大小关系”的宏观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分别各种不同半径的微粒”问题,这样,就将学生思维自然地率领到胶体这节课的第四个重点知识,即胶体的渗析实验上。
在这个实验中,要充足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锤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将实验设置成老师给出实验药品、仪器(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水,硝酸银溶液,滤纸,半透膜),创设问题设置实验目的(如何验证溶液中的离子与胶体微粒的半径差别?),通过学生分组研究,自行设计实验计划并亲手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锻炼了用化学知识结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再通过设问:如何分别、提纯胶体,从理论上对渗析原理给以高度总结,帮助学生明白重点。
在剩下的时光里,与学生一起归纳胶体的相关知识,收拾板书,并通过板书来对本节课的重点、
要点加以强调、体现。侧重在分散系、分散系类型,胶体概念,丁达尔现象,渗析原理上总结、进步,造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晋升能力。然后,总结胶体的分类,举例阐明液溶胶、固溶胶和睦溶胶,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胶体,接洽实际,让知识走近学生的身边。最后,回扣引课内容,UFO事件,实际上就是太阳光照耀到云这种气溶胶上形成的丁达耳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看世界,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谛的准确的世界观。
同时,在本环节中再搭配恰当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将知识巩固、夯实。 以上就是我对胶体这节课的理解与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NaOH溶液,并现场制备Fe(OH)3悬浊液,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感知:
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师生互动,从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及溶液与浊液的初步比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 分散剂: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433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的区别,均为有色、透明的液体。
实验演示:这时请一位学生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装有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Fe(OH)3胶体的烧杯的侧面,结果发现在装有Fe(OH)3胶体的烧杯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却没有,这时老师及时总结,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实为胶体。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
设问:溶液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胶体是否能透过滤纸? 补充上述表格。
设问:溶液和胶体都能通过滤纸,那么这两者又如何分离?
师生共同观看渗析实验的动画,并根据实验结果,请学生及时小结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AgI胶体、AgI悬浊液
设问:Fe(OH)3胶体与Fe(OH)3悬浊液、AgI胶体与AgI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实际只相差一点,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0nm,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如何来制取胶体,而不能使它们变成沉淀?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案。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并请学生操作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
三、胶体的制备
1、 水解法制备Fe(OH)3胶体:FeCl3 +3H2O === Fe(OH)3(胶体)+3HCl 2、 复分解反应制备AgI胶体:AgNO3 + KI == AgI(胶体)+KNO3
(教师强调书写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注意的事项,再补充其它制备胶体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淀粉胶体、制蛋白质胶体
研磨-----制豆浆
总结并投影:
气溶胶:云、烟、雾等 溶液
液溶胶(常见胶体):Fe(OH)3胶体、
按分散剂形态 AgI胶体、硅酸胶体等
分散质混合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胶体 分散系
组成
分散剂分子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
按分散质
集合粒子胶体:Fe(OH)3胶体、硅酸胶体等
浊液
课堂练习:
1、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Fe2O3生成 D.呈红褐色 2、下列属分散系,而且是胶体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边滴边振荡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边滴边振荡
C.将蔗糖放入水中并振荡 D.将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荡
3、下列物质分离的方法中,依据粒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是( ) A.分馏 B.过滤 C.升华 D.渗析
4、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鸡的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鸡的家》是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二单元五课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前7种工具、前景色、背景色以及颜料盒的使用之后,要求更高的一次教学。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学会画不规则的图形及简单图形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l、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画图软件中“多边形”、“矩形”、 “刷子”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能灵活运用多边形工具绘制一个封闭的图形同时对“小鸡的家”这一教学内容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进行。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美术教育、环保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缺补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启发、诱导、鼓励、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在两年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初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我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因班级中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将他们分成8—10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内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有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既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又能使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组房屋图片,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从而认识到房子是多种多样的。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希望大家通过所学的画图软件创作出自己的房子。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景,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接受学习任务。
2、提出任务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由三个任务组成。
任务一:设置“画纸”的大小和颜色
教师通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画纸”有什么变化,怎样实现变化,之后留一点时间练习。任务完成小结时,教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同时肯定学
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二:画房子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如何画房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用多边形工具画一个封闭图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反复尝试练习,出现问题组内讨论,遇到技术难题老师及时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白:(1)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2)画墙壁以及门窗的基本形状要用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讲评,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任务三:个性补充画面
小鸡住的房子画好以后,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后,还需要充分施展个性创意,制作出只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屋,以及完整的“小鸡的家”画作。
3、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小鸡的家”。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坚持精讲多练,重难点突出。
3、体现“生本位”思想。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学习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八、总结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二十三课《三个儿子》。我先分析教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这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
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扬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呢?
本课中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儿子却能帮妈妈干活,他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时,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说内容,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3、学会体贴、孝敬长辈。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因此,可以让学生感悟课文以后,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时,要注意感情朗读。用自豪的语气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感受母亲无私无我的爱。用平稳的语气读第三位妈妈的话,表现她平和的心态。这节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老爷爷的话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下面,我主要说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为重点,因此朗读、讨论问题是主要环节。复习完生字词以后,朗读先以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边读边以划线的形式找出老师在幻灯片上写的表格上的问题。认学生找出三位妈妈介绍三个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老师是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的对象。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读读、划划、说说。根据课文内容,多让学生说说“三个妈妈介绍儿子和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表现”,并会用“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式连贯地说几句话。这环节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知道课文内容以后,老师再板书问题,让同桌两人讨论;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你对三个儿子有什么看法?多让学生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低年级能说连贯的几句话,为以后写作作为铺垫。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指出错误的地方。最后,老师再作归纳:只有一个儿子帮助妈妈干活,另两个只顾翻跟头、唱歌,没有帮妈妈提一提很重的水桶,所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各抒已见:对三个儿子的看法后,老师作正确的归纳:一个孩子不仅会唱歌、翻跟头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体贴劳累的母亲和孝敬母亲。
四、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复习旧课。老师通过生字卡让学生复习认读已学的生字。让他们组词、造句,读句子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接下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先自由朗读,根据板书表格让学生划出三个妈妈介绍自己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拎水的具体表现,这要体现学习主动性,独立完成,注意阅读与思考的结合。第三环节讨论法学习课文难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儿子,你有什么看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这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环节,老师可以巡堂,指导讨论。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老师再根据学习的回答,作归纳。第四环节是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形式读,然后选几个好的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同学要读好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前面两个妈妈夸自己的儿子语气充满自豪感。
②第三个妈妈的语气很谦虚。
③读出两个儿子只顾自己表演时惊叹的语气。
④读另一个儿子的表现要平凡、深沉。
⑤老爷爷的话要读出语重心长。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课文的拓展认识。再次让学生说说,讲讲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自己对待父母是怎样的。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五、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力气大 嗓子好 不会
翻跟头 唱歌 帮妈妈
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