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管理员

摘要:

【实用】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

【实用】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翔等自然现象,朦胧地认识到时间的飞逝;而且主动和时间赛跑的幼稚行为,叙述了自己在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文章一扫以前童年幸福快乐的回忆,而是一种超年龄的思想感悟。

  知识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日月如梭”“受益无穷”等词语。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指导有感情朗读,并有感受讲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份。

  发展目标: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警言,制作手抄报,深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会结合文中重点句如“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知道作者小时候是如何珍惜时间,并和时间赛跑。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有感受地讲出珍惜时间意义。

  说教学学法:识字教学还是三年级这个过渡年段的教学重点,学生已有自己一定学习经验,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采用“谈话法”“情境法”引导他们进行想象,还可以采用“举例子”,让他们体验周边,或以前有曾过珍惜时间而获取成功的典范、榜样。

  说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讲出主要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讲出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并引导学生讲出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听声音,猜声音。

  2、猜出后,讲出根据。(是如何猜出是闹钟声)

  3、让学生讲出闹钟在生活对人们或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4、教师再有目的地引导说:在闹钟声中,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时间虽然抽象,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我们生活,成长,就在我们身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

  A、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拼读、听读或问别人),自主地认读生字,画出生字词。

  B、同桌互读,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主要是生字的音、形)

  C、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内学习,老师个别给予辅导。)

  D、全班学习生字词:请小老师带读;老师及时纠正或让学生自我正音;举行猜字、找朋友等游戏巩固生字词。

  3、把生字放回到课文里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并在同桌内,小组里,全班中合作交流,开展游戏识字,通过多向交流学习,既能给优秀生以成功的体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读通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小组轮流读课文。

  3、指名读,评读。

  4、配乐“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是在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这也是过渡年段必须训练的一个环节。)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讲出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用“忧伤”的语气读出第一段对外祖母的思念。(语速要缓慢些。)

  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读出第三、四、五段作者对“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的怀疑。(语调要轻些)

  3、用“着急”的语气读出第六、七段作者是如何与时间赛跑。(语速要轻快些)

  4、指名讲出文章主要内容。(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设计意图:接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低、中年段,特别是过渡年段的任务,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各段的感情,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体验,再者深入感悟,这体现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也让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感受作者是如何从小懂得珍惜时间。进行说完整话练习,把朗读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五、作业布置。

  你能在一分钟内,做多少事?(如写几个字,画几幅画,走几步?出可以和同学比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自己亲身体会如何和时间也在赛跑,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及重要。)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式说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谈完感想后播放香港风光片让学生领略香港的魅力和风情,看完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学生谈感想后补充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创设这样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1.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②交流。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梳理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来解决。)

  2、品读第一段,了解位置。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后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教师课件播放并解说。

  3、选择主题,合作学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

  1、万国市场: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来体会香港万国市场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2、美食天堂: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来体会美食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3、海洋公园:先播放海豚、海狮的表演让学生说说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海狮表演出色的词,交流后,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让学生来谈体会,随机指导朗读,之后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用“谁表演最为出色,他们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读,并谈感受。(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而且更生动了课堂教学。

  (三).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画下来,并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迪,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1、上网了解香港的过去。

  2、让学生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

说课稿 篇3

  一、课题及设计意图

  今天的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得数是6的加法》中班说课稿。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得数是6的加法》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四、教法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幼教之友《《得数是6的.加法》中班说课稿》。

  五、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最后,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4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初次在英语中接触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时间,学生有了一定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也有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本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本单元的其他学习也就迎刃而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喜欢学习有趣的英语单词,唱英语歌,翩翩起舞。但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理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英语教学,成为正常教学中的`理论基础.那么英语教学,是否取得成功主要看是否培养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否引导了他们尝试用英语进行思维;是否帮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打下将来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和感受外语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可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而如何在生活学习中持续保持他们的兴趣呢?在一翻思考后,我在一节课上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完成教学任务,另一个是在教学中渗透培养英语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

  (1) 学会问What time is it?

  (2) 能够根据时钟,用英语表达时间。

  2. 知识目标:

  (1)Word: time clock watch midnight half past

  (2) What time is it?It’s…o’clock. It’s half past…

  3. 情感、文化目标:

  (1) 使学生增强小组内外的合作、竞争意识。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2)让学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o’clock/half past/midnight/clock/watch/time

  2.难点:Sentences: What time it is? It’s…o’clock. It’s half past….

  课前准备:自制钟面模型

  (四)教学过程:五步教学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中,我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注意单词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会用到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部分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语法现象,总结语言规律,来获得知识。通过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夏感》一文七年级上册三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家梁衡在文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抓住夏天的特点和景致,把一个“总是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天描写得生机勃勃、热烈奔放、磅礴大气,表达出作者对夏天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由衷的赞美之情。

  散文意在品析语言美,感悟意境美,领会哲理美。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在写作上往往空洞无物,结构杂乱无章,读起来如嚼枯柴。好的文章不仅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因此,对语言的理解赏析尤为重要。本单元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习品析、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自品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领略文字的美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中的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重点修辞和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合作讨论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提出质疑并探讨话题,展示学习成果。

  五、说学法

  1、读:自读课文,熟悉课文,认识课文,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2、品:小组探讨,师生互动,共同品味文章美感。

  3、习:学以致用,将认识与实践结合,拓展学生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我怀念新荷遍池的初夏;在落叶飘飞的深秋,我怀念浓荫密布的仲夏;在银装素裹的隆冬,我怀念热情火辣的盛夏。同学们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觉呢?请说说你们心中的夏天。(学生展示课前写好的用比喻、拟人修辞描写夏天的句子。)我从大家的描述中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夏天,那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天又有哪些地方跟我们的不一样呢?

  (二)读

  1、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读书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读而能生疑,疑而能在品文时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只有在对文章认识、熟悉并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深入文章去品析去感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读书也是巩固基础的字词、拼音、解释最好的方法。)

  2、跟着朗读材料读课文,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看看你能否通过阅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热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在读书过程中插入问题,不是仅为了找答案,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文本中来,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重要性,明白阅读是千万不能脱离文章本身的。)

  3、展示朗读:请个人分片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答案以板书形式呈现)

  (三)品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各种词语去描绘夏天。小组合作,共同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从现阶段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看,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不够完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品味语言,所以在此我给出了一个鉴赏的格式:“我欣赏的句子是 ,它运用了 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 。”我还将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水平决定是否先给出一个例句。如:“我欣赏的句子是‘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发挥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蝶优美的舞姿。”)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重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篇精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本单元写景抒情的课文无一例外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对于此时的初中生来说,学会认识修辞,鉴赏修辞,并能运用修辞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品读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时候学生的说大多数会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们会说得较笼统,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将邻座4至6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此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旨在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品读文章中来。小组内大家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佳句,提出疑问,并由其中一人收集小组意见,准备发言。课前,我会先将小组组合成两个大组,采用“聊天”的方式,一方先品读某句某词,另一方反驳、补充或另行品读,小组合作大组竞争,两方形成对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读自学自品,提高个人学习能力,但这个过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并不要求学生赏析到每个句子,只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独特体会就可以了。赏析语言没 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重点看学生能否从文章中学到修辞的用法,能否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能说出独到的观点,能读出文章的美感更好。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品出夏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迸发生命活力的季节”,进而也能品出作者对夏季所怀有的感情。这里教师不设题,只做提示和指导,避免学生被牵着走。在学生充分认识课文、品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会认识到作者“为什么会写夏天”,文章自然会回归到写景散文所抒的情上来。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自然

  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渲染与铺陈,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感情寄托。通过感情的探索,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人是活的,文章也是活的。)

  (四)习

  1、仿写: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此仿句或许难了点儿,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课前布置仿写任务,当堂展示学生的仿写作品。教师可以出示例句:“夏之色为火的红,如烈日,如火焰,燃烧着大自然的激情。”“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并据此介绍仿写的相关注意事项。)

  2、练笔:学了这篇文章后,再试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个夏天的小片段,看你能不能写出新意。(学以致用,比较提高)

  (五)拓展延伸

  虽然历代文人写了不少春花秋月,但也不是没有夏的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关于夏的文字?

  如: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推荐阅读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延伸阅读,扩展知识,多做积累。)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分数乘分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三单元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先复习口算,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新课的展开关于课的一开始是否要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采用刷墙的情境对例4进行改变,让学生的思考能有个基础,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从中也使我们体会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涂色部分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又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说学法

  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然后完成“试一试”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课堂总结时,必要的学习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分数乘分数》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