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孙权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词语
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 了解主要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 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五 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断句 读音 语气读 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 蒙乃始就学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 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 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 :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 :只
见 :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 考考你:
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 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孙权劝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孙权劝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 篇5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
二、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
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
学生板书: 卿(qīng) 岂(qǐ) 邪(yé)
遂(suì) 孰(shú)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习惯。)
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3.落实翻译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
(幻灯片明确)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注意通假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注意一词多义。
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注意语气助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注意成语的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
(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
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
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
(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呢?
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
(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
1.设计独白,情景再现
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琢磨人物见面时的神态、动作,为人物内心独白设计画外音,即兴表演,再现故事情景。
(1)分小组讨论。
(2)师点拨指导。
读出语气和感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既关心又严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
……
(3)小组代表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真精彩,给自己点掌声吧。可见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者描写手法多样化运用的结果。
2.隔空送话,分析形象
师:之前问了司马光那么多的问题,文中的人物该生气了,我们也来说说他们吧,结合文中他们的对话,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们。
生:(1)孙权你真是一个好学,爱才的好君主。
(2)吕蒙你真是个勤学、虚心的好青年。
(3)鲁肃你真是个爱才、敬才的好将领。
……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五)小结全文,感悟启迪
师:吕蒙由开始的“吴下阿蒙”到后来鲁肃对他的“刮目相待”这一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有一天让别人也都对你“刮目相待”。这是司马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联系《伤仲永》一文,对比阅读,你有什么感悟呢?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善劝 自信 爱才
好学 勤学 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