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物理

管理员

摘要:

【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物理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

【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方法与过程: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光源定义。

  请学生思考: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举出的光源进行分类。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的得出需要实验的验证,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请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小组分别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并请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课本“想想做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活动三:探究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教师向学生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的阅读材料,教师拓展知识让学生适当了解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题

  选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4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2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 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 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 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 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 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 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 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 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 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 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 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 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 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 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 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 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 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 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 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 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 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 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 示)

  1.分子是——构成的;

  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

  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 ——构成的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

  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秒表、教学演示刻度尺、学生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二、新课教学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二、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物理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了解骨传声和双耳效应,增加学生对人类的了解。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是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3、重点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耳的构造图,向学生讲解人听到声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活动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生分小组谈论,教师巡视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只能感觉人体可以传声,但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让小组派出代表公布讨论结论,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骨头能传声

  这样设计通过自己试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

  选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能力目标: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构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教学秩序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有效学习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乐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说有利于大脑进入学习激发状态。

  (二)展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

  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充满期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用语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新课教学

  本节课有三个小标题,直接指出了本节学习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还有部分内容用黑体字标出(例如:介质),为学生自主学习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图,形象的'展示了相关内容,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行。

  一,声音的产生

  (1)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师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动的演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吗?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筋和直尺实验,亲自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

  二,声音的传播

  (1)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固体可以传声

  (2)教师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下雨天听见打雷的声音,在岸上听见水下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也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播放真空不能传声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信息平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书上的图片: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要靠无线电通讯,做到学以致用。

  (4)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叫声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声速

  (1)观看视频《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固体传声快

  (2)阅读书上“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时分析、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时直接显示前面所学结论,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并提示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利用时空顺序辅助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检索和提取。

  (五)达标检测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课前印发给学生。检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设计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六)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程序这样设计,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